一、药物治疗(核心措施)
-
抗心力衰竭药物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
- 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 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循环。
- 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磷酰胺):适用于早期或重症患儿,抑制免疫反应。
-
改善预后的长期药物
- ACEI/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厄贝沙坦)或诺欣妥:延缓心室重构,降低心衰进展风险。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二、饮食调整(辅助措施)
-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满足患儿能量需求,增强体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等。
- 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心脏负担,避免水肿加重。
- 少量多餐:避免饱食诱发呼吸困难,控制液体摄入量。
- 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如维生素C、钾、镁,维持电解质平衡。
三、其他治疗与注意事项
- 控制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诱发心衰,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脏负荷,保证充足休息。
- 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药物反应及电解质水平。
- 心脏移植:重症且药物无效时,可考虑心脏移植,但需评估手术风险及供体匹配。
总结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需个体化治疗,药物选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制定。家长应严格遵医嘱,配合饮食管理及日常护理,同时关注患儿心理支持。若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介入或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