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诊断标准
-
典型临床表现
- 突发腹痛:多为左下腹或脐周痉挛性疼痛,可伴腹胀,进食后加重。
- 便血:初期可能为稀便,随后出现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出血量通常较小。
- 伴随症状:腹泻(常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恶心呕吐、低热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血红蛋白降低)。
- 血生化: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异常)。
- 凝血功能:部分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CT:首选检查,可发现肠壁增厚、水肿、肠腔狭窄、肠系膜血管异常或积气(提示肠坏死)。
- 血管造影:用于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诊断困难者。
-
结肠镜检查
- 直接观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瘀斑、溃疡或坏死,病变多局限于左半结肠。
- 病理活检:辅助明确病变性质(如炎症、坏死程度)。
二、分型与危险因素评估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分为以下类型:
- 轻度(可逆型):无严重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如低血压、贫血、高龄等)。
- 中度(可逆型):存在1-3个危险因素(如冠心病、糖尿病、尿素氮>7.14 mmol/L)。
- 重度(不可逆型):超过3个危险因素或出现腹膜炎、肠坏死、全结肠炎等并发症。
三、鉴别诊断
需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结肠癌等疾病,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四、诊断流程建议
- 初步评估:根据突发腹痛、便血症状及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启动检查。
- 影像学优先:首选腹部CT或CT血管造影(CTA)快速筛查。
- 结肠镜检查:若无禁忌证,应在发病48小时内进行,以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
- 病理与实验室支持:通过活检和实验室指标辅助诊断及分型。
五、注意事项
- 老年患者特点: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轻微或无腹痛),需警惕“沉默型”便血。
- 及时干预: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重度患者需外科手术(如肠切除)。
建议临床医生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运用上述标准进行诊断,并动态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