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闭锁与狭窄的治疗需结合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及患儿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手术为核心,联合多学科管理,具体治疗策略如下:
一、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选择
- 十二指肠闭锁/狭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十二指肠空肠侧吻合术或胃空肠吻合术。
- 小肠闭锁/狭窄:切除病变肠段并行端端或端斜吻合术,需切除近端扩张肠管15-20cm以改善肠蠕动。
- 结肠闭锁/狭窄:病情稳定者行一期肠吻合术;若存在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腹膜炎)或全身状况差,则先行结肠造瘘术,3-6个月后二期吻合。
- 复杂病例处理:合并肠旋转不良或肠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时,需同时处理相关畸形,避免术后复发梗阻。
-
术中关键操作
- 确认远端肠管通畅性,排除多发性闭锁。
- 切除近端扩张肠段时需连带肠内容物一并清除,减少术后肠功能障碍风险。
二、围手术期管理
-
术前准备
- 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输注血浆或全血。
- 胃肠减压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
术后护理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早期识别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 保持造瘘口清洁干燥,规范更换造瘘袋,预防皮肤刺激和感染。
三、营养支持
- 术后早期:禁食期间采用静脉营养(TPN)补充能量、蛋白质及维生素。
- 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母乳或低渗配方奶喂养,少量多餐以减轻肠道负担。
- 长期管理: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C、K及微量元素。
四、并发症防治
- 感染预防: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严格无菌操作。
- 肠粘连/梗阻预防:术后早期鼓励床上活动,恢复期避免暴饮暴食。
- 代谢紊乱管理:定期检测电解质(如钠、钾),及时补充葡萄糖及氯化钠。
五、长期随访
- 每3-6个月评估肠道功能及营养状态,通过超声或造影检查排除吻合口狭窄。
- 关注神经心理发育,提供家庭护理指导(如喂养技巧、造瘘护理)。
注:治疗方案需由新生儿外科、营养科及儿科协同制定,家长应积极配合术后康复及随访,以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