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症状
-
局部皮肤反应
- 刺痛、灼热感:千足虫分泌的酸性毒液可能引发皮肤刺激,表现为刺痛或灼烧感。
- 红斑、丘疹:接触毒液后,皮肤可能出现淡红色丘疹或红斑,顶端可能有小水疱,周围伴有纺锤形红晕。
- 瘙痒或麻木:部分人会感到剧烈瘙痒或局部麻木。
-
严重过敏反应
- 若体质敏感,可能出现全身性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发热等。
-
组织损伤风险
- 毒液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尤其是未及时处理时。
二、紧急处理方法
-
立即清洗伤口
- 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中和酸性毒液。
- 避免使用酒精,以免加重刺激。
-
冷敷缓解疼痛
-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伤口处,减轻肿胀和疼痛。
-
药物干预
- 若出现严重红肿或过敏,可外涂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地奈德乳膏、醋酸氟轻松冰片乳膏)。
- 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缓解过敏症状。
-
及时就医
- 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大面积坏死、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三、预防建议
- 避免直接接触:遇到千足虫时勿用手拍打,可用树枝等工具驱赶。
- 清理环境:定期清除杂草、落叶,减少千足虫栖息地。
- 户外防护:穿长袖长裤,避免赤脚在草丛或潮湿环境中行走。
若症状轻微,可先居家观察;若出现严重不适或疑似感染,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