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核心措施)
-
补碱治疗
- 碳酸氢钠:直接中和体内酸性物质,改善酸中毒,常用剂量为1.5~2mmol/(kg·d),需根据血气分析和尿钙水平调整。
- 枸橼酸盐混合液(如枸橼酸钠+枸橼酸钾):可降低肾结石风险,同时补碱和补钾,剂量为1mmol/(kg·d),分次口服。
-
补钾治疗
- 枸橼酸钾:首选补钾药物,避免使用氯化钾(加重高氯性酸中毒),剂量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
- 呋塞米:联合盐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可促进钾排泄和酸代谢,但需监测电解质。
-
盐皮质激素
- 氟氢可的松:适用于醛固酮缺乏者,剂量为0.01mg/(kg·d),需监测血压和血钾。
二、饮食调整(辅助治疗)
- 增加钙、镁摄入:如牛奶、绿叶蔬菜,但需避免过量补钙(可能加重肾钙质沉着)。
- 限制高蛋白饮食:减少肾脏负担,选择优质低蛋白食物。
- 避免高盐、高钾食物:如腌制食品、香蕉等,以防加重电解质紊乱。
三、其他治疗
- 原发病治疗:如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需终身用药,继发性者需针对病因治疗。
- 手术干预:仅用于严重肾结石或尿路梗阻病例,如经皮肾镜碎石术。
注意事项
- 长期规范治疗:需终身服药(如枸橼酸盐、碳酸氢钠),不可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肾损害等。
- 定期监测:包括血气分析、电解质(血钾、血钙)、尿钙排泄量等,调整药物剂量。
- 预防感染:多饮水、注意卫生,减少泌尿道感染风险。
若患儿出现严重低钾血症(如肌无力、心律失常)或代谢性酸中毒加重,需立即就医,静脉补钾或碳酸氢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