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需结合病因管理和对症支持,具体方案如下: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原发病采取针对性措施:
- 药物副作用:停用相关药物(如碳酸酐酶抑制剂)。
- 重金属中毒:使用依地酸二钙钠等驱铅治疗。
- 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 遗传性疾病:通过特殊饮食减少酸性物质摄入,维持营养均衡。
-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控制原发病。
二、纠正酸中毒
- 碱性药物:口服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溶液,剂量需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儿童通常需更大剂量)。
- 用药方式:分次口服以维持血HCO3⁻浓度,重症患者可联用利尿剂增强疗效。
三、电解质管理
- 补钾:口服枸橼酸钾或氯化钾,纠正低钾血症(尤其使用利尿剂时需加强监测)。
- 钙磷平衡: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磷酸盐合剂,防治骨代谢异常。
四、利尿剂应用
- 氢氯噻嗪:减少尿HCO3⁻排泄,促进重吸收,避免使用呋塞米等髓袢利尿剂。
五、饮食与生活方式
- 低钠饮食:限制盐摄入,减轻高氯酸中毒。
- 碱性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肉类、蛋类等酸性食物。
六、监测与随访
- 定期复查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 重症或并发症(如肾结石)可考虑透析治疗。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强调病因控制与长期管理相结合,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