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局部症状
- 红肿瘙痒:叮咬处会立即出现红肿、瘙痒,且比蚊子叮咬更剧烈,可能伴随灼热感。
- 水疱或瘀点:部分人会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易感染;严重者叮咬处可能出现瘀点或色素沉着。
- 持续肿胀:红肿可能持续数天,甚至发展为血管性水肿(如嘴唇、眼睑肿胀)。
2. 全身症状(需警惕中毒或严重过敏)
- 发热:若伴随体温升高(通常不超过39℃),可能是毒素或感染引起。
- 呼吸困难/头晕:过敏反应可能引发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
- 恶心呕吐/头痛:全身性中毒反应可能伴随消化道症状或剧烈头痛。
3. 处理建议
- 立即冲洗:用肥皂水清洗伤口,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 冷敷止痒:冰块冷敷可减轻红肿和瘙痒。
- 药物干预:瘙痒明显可涂抹含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皮炎平),口服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若出现感染,需用抗生素。
- 及时就医:若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持续高热、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并告知蠓虫叮咬史。
预防提醒:清明踏青建议穿长袖长裤,喷洒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避开潮湿草丛。若被咬后症状持续加重,切勿自行处理,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