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标准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核心诊断依据
-
病史特征
- 密闭空间烧伤或暴露于烟雾、化学物质环境
- 吸入高温气体、蒸汽、化学毒物或颗粒物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体征:鼻毛烧焦、口鼻周围深度烧伤、口腔黏膜发白或水疱
- 呼吸道症状:刺激性咳嗽伴碳屑痰、声嘶、吞咽困难、吸气性喘鸣
-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发绀或昏迷
-
体格检查
- 听诊呼吸音粗糙、哮鸣音或干/湿啰音,重度损伤时双肺广泛异常呼吸音
二、分度诊断标准
根据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分为三度:
分度 | 损伤范围 | 典型表现 |
---|---|---|
轻度 | 声门以上(鼻、咽、声门) | 鼻咽痛、唾液增多,无呼吸困难,黏膜充血或水疱 |
中度 | 气管隆突以上(咽喉、气管) | 声嘶、刺激性咳嗽、气道梗阻症状,痰含碳屑或坏死黏膜,可闻哮鸣音 |
重度 | 支气管及肺泡 | 严重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低氧血症,早期可并发呼吸衰竭 |
三、辅助检查标准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确诊金标准,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苍白坏死、管腔狭窄或闭锁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CT:早期多正常,重症可见斑片状模糊影、肺水肿或气胸征象
- 特征性改变:右前斜位显示气管缩窄呈“圆锥形”,黏膜增厚
-
血气分析
- PaO₂降低、PaCO₂升高,呼吸指数(RI)>2提示需机械通气
-
其他实验室检查
- 痰液/肺泡灌洗液检出碳屑或坏死组织
- 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评估呼吸功能
四、分期诊断参考
结合病程进展分为四期:即期(伤后6h内)、水肿期(6-48h)、感染期(48h后)、黏膜修复期(1个月后)。需注意部分症状(如肺水肿)可能延迟出现,高危暴露者即使无症状也需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