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临床表现
-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婴儿每分钟大于60次,幼儿大于50次,儿童大于40次。新生儿表现为每分钟呼吸大于或等于60次,且伴有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
- 心率增快:心率突然加快,不能用发热来解释,婴儿每分钟大于180次,幼儿大于160次,儿童大于140次,且不能以发热来解释。
- 肝脏增大:肝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婴儿可达肋下3cm以上,幼儿和儿童可达肋下2cm以上。
- 心音变化: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
- 其他症状: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口唇发绀、指(趾)甲口唇发绀、少尿、无尿、眼睑或者双下肢浮肿等症状。
-
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重要的心衰标志物,有助于心衰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心衰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评估。
- 心电图检查:常见窦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或广泛性ST-T异常,还可能有心室肥大、低电压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心脏大小形态及肺充血情况的评估,并鉴别肺部疾病或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儿童心胸比超过0.50、婴儿心胸比超过0.55常提示心脏增大。
-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是反映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左心室EF低于55%和(或)FS低于25%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孩子出现疑似心力衰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