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西药治疗
-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药物,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出现耐药性。
-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发作或激素依赖患者,如泼尼松,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
-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用于激素无效或需维持缓解的患者。
- 生物制剂:如抗TNF-α单抗(英夫利西单抗),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或传统治疗无效者,但需注意感染和肿瘤风险。
- 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靶向抑制炎症通路,但需关注原发/继发失应答问题。
-
中医治疗
-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分型选择方剂,如湿热内蕴用黄芩汤,脾虚湿盛用参苓白术散。
- 外治法:中药灌肠(如锡类散)可直接修复肠黏膜,艾灸、穴位贴敷等可调节免疫功能。
- 中西医结合:针对美沙拉嗪或激素无效患者,中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大出血、癌变)或内科治疗无效者,需根据病情评估手术必要性。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管理
-
饮食原则
- 抗炎饮食:以全谷物、深海鱼、低纤维蔬果为主,避免红肉、乳制品及高糖高脂食物。
- 分阶段调整:活动期选择低渣流质(如米汤、蒸蛋),缓解期逐步恢复饮食但需限制刺激性食物。
- 营养补充:关注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
生活习惯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增强免疫力。
- 心理调节: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四、复诊与监测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诊,严重者每年进行肠镜检查,评估黏膜愈合情况。
- 症状监测: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体重下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 避免诱因:减少肠道感染风险,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
- 早期干预: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炎症性肠病需个体化综合管理,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结合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改善,以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