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于轻中度UC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尤其是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患者。
- 美沙拉嗪:可用于UC和CD的治疗。在UC治疗中,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口服剂量一般为每日2~4 g,分3~4次服用;对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还可采用栓剂或灌肠剂局部用药。
2. 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主要用于中重度UC和CD的诱导缓解治疗。在UC中,对于中度活动期患者,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30~40 mg,晨起顿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 布地奈德:主要适用于轻中度UC和CD的治疗,具有高亲脂性和高局部活性、低全身生物利用度的特点。
3. 免疫抑制剂
- 硫唑嘌呤: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的中度活动性UC和CD患者。
- 甲氨蝶呤:对嘌呤类无效或不耐受的CD患儿可考虑使用。
4. 生物制剂
-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药物:如英夫利西单抗(IFX)和阿达木单抗(ADA),主要用于中重度活动性UC和CD的治疗。
- 抗IL-12/23单克隆抗体:如乌司奴单抗(UST),主要用于对传统治疗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CD患者。
- 抗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如维得利珠单抗(VDZ),主要用于中重度活动性UC和CD的治疗。
5. 新型小分子药物
- 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和乌帕替尼,主要用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6. 其他药物
- 环孢素:主要用于重度UC的治疗。
- 他克莫司:主要用于短期治疗重度UC。
以上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变部位、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新研究
最近有研究表明,皮下注射抗体药物“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在治疗中度至重度IBD时展示优异疗效,有望为IBD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尤其造福需要灵活用药方案的患者。
请注意,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如果您有关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