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期前收缩,通常被称为“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表现为心脏在正常跳动节律中提前出现一次搏动,然后伴随一个较长的间歇。以下是小儿期前收缩的常见表现及相关信息:
1. 主要表现
- 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小儿期前收缩并不会引起明显的身体不适,尤其是生理性早搏。
- 年长儿可能出现的症状:
- 心悸:感到心跳突然加速或有停顿感,类似于心脏“漏跳”了一拍。
- 心前区不适:胸部可能有压迫感或撞击感。
- 心跳不规则:感到心跳不规律或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
- 其他症状:如乏力、胸闷等,可能因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引起。
2. 可能的诱因
- 生理性因素:
- 疲劳、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
- 咖啡因或某些药物的摄入也可能诱发。
- 病理性因素:
-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
- 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 其他心脏疾病或感染性疾病。
3. 分类
根据早搏的起源位置,小儿期前收缩可分为以下几类:
-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
-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最为常见。
-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较少见。
4. 检查与诊断
- 心脏听诊: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心跳不规则,早搏的第1心音增强,第2心音减弱。
- 心电图(ECG):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早搏的类型和频率。
- 其他检查:如血电解质、心肌酶谱等,以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5. 预后与治疗
- 预后:大多数小儿期前收缩预后良好,尤其是生理性早搏。
- 治疗:
- 如果症状轻微且无器质性心脏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仅需定期随访。
- 若早搏频繁或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
- 对于病理性早搏,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6. 建议
- 若发现孩子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 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具体指导,请随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