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是一种较为少见但病情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且规则的异位节律,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处理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定义与特点
小儿心房扑动是一种心电图上表现为典型锯齿状心房波的心律失常。其心房率因年龄段而异:
- 婴幼儿期:350~600次/分钟;
- 儿童期:250~350次/分钟。
该疾病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或心脏手术后,常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需紧急处理。
2. 病因
小儿心房扑动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
- 器质性心脏病:
- 先天性心脏病(如大动脉错位、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 心内手术后的瘢痕组织形成。
- 其他疾病:
- 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药物与电解质紊乱:
- 洋地黄中毒。
- 低钾血症。
3. 临床表现
小儿心房扑动的症状因病情轻重而异:
- 轻症:可无明显症状。
- 重症: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 心悸、胸闷、乏力。
- 心动过速、气促、呼吸困难。
- 心力衰竭、晕厥、抽搐、心源性休克。
4. 诊断方法
诊断小儿心房扑动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 心电图:
- 典型表现为锯齿状F波,频率350~500次/分钟。
- 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1或3:1。
- 超声心动图:
- 检查心脏结构异常及心肌收缩力情况。
- 胸部X线:
- 可发现心脏增大或肺淤血。
- 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 评估是否存在低钾血症或酸中毒。
5. 处理方法
小儿心房扑动的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和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 药物治疗:
- 洋地黄制剂:适用于心室率极快的患儿,可减慢心室率,但需注意预激综合征禁用。
-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等,可转复窦性心律。
- 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控制心室率。
- 电击复律: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禁用。
- 手术治疗:
- 导管消融术:可根治心房扑动,尤其适用于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
- 右房内起搏术:用于部分患儿。
6. 预防与护理
- 病因预防:
- 积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 避免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 日常护理:
- 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及精神状态。
-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总结
小儿心房扑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并及时就医。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