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发病年龄分类
-
幼儿型(晚婴型)
- 最常见(占60%-70%),多在12-24个月起病。
- 早期症状: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易跌倒,部分患儿以眼睑下垂、斜视为首发表现。
- 进展表现:逐渐出现共济失调、语言障碍、智力减退,晚期可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癫痫发作、视神经萎缩,甚至因感染死亡。
-
少年型
- 发病年龄:儿童早期至青少年晚期。
- 症状:初期以共济失调、智力低下、情感淡漠为主,晚期出现痴呆、部分性癫痫、视神经萎缩及四肢瘫痪。
-
成人型
- 发病年龄:21岁后,症状较轻。
- 特点:常以精神症状(如情绪异常、行为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首发,运动障碍出现较晚,易误诊为精神疾病。
二、核心症状
-
运动障碍
- 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低或增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晚期可出现四肢瘫痪。
-
神经认知功能减退
- 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晚期发展为痴呆。
-
视力障碍
- 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斜视,部分患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
-
其他症状
- 癫痫发作、周围神经损害(如肌萎缩、腱反射消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
三、辅助诊断
- 实验室检查:尿液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缺乏是确诊关键。
- 影像学:MRI显示脑白质对称性T2高信号,提示髓鞘脱失。
若怀疑该病,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基因检测和神经评估。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早期干预(如骨髓移植)可能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