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砷中毒的处理需根据中毒程度及急慢性类型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处理方案如下:
一、急性中毒急救处理
-
脱离污染源
立即停止接触含砷环境(如污染水源、食物或空气),脱去被污染衣物并用清水彻底清洗皮肤。 -
清除未吸收的砷
- 催吐与洗胃:若经口摄入且时间较短(4-6小时内),需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洗胃,并用氢氧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氧化镁混悬液)使砷形成不溶性砷酸铁沉淀,减少吸收;
- 吸附与导泻:洗胃后口服活性炭悬液或牛奶、蛋清保护胃黏膜,随后用硫酸钠/硫酸镁导泻。
二、特效解毒剂应用
-
急性中毒首选药物
- 二巯基丙磺酸钠:5mg/kg肌注,前1-2天每4-6小时一次,逐渐减量;
- 二巯丁二钠:1g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疗程(重度中毒需延长)。
-
慢性中毒治疗
采用10%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10-20mg/kg/天),或青霉胺口服(100-200mg/次,每日2-3次)。
三、对症支持治疗
-
纠正内环境紊乱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度呕吐/腹泻者需静脉营养支持。 -
器官功能保护
- 肝脏/肾脏:监测肝肾功能,必要时使用保肝药物或血液透析;
- 神经系统:抽搐者用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注,辅以神经营养药物。
-
严重并发症处理
- 溶血反应:大剂量激素(如地塞米松)控制溶血,必要时换血;
- 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联合小剂量解毒剂。
四、慢性中毒与预防
-
长期管理
定期检测尿砷浓度,调整解毒剂疗程,结合抗氧化饮食(富含维生素C/E、硒)。 -
预防措施
- 避免饮用高砷井水,食物来源需检测砷含量;
- 妥善存放含砷农药/灭鼠药,加强儿童监护。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 及时干预:轻度中毒经规范治疗可完全恢复,延误处理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 复查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砷、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评估解毒效果。
建议家长发现疑似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皮肤病变)时立即送医,并携带可能接触的砷源样本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