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遗传性
目前研究显示,砷中毒属于环境污染物导致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砷化合物对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相关(如抑制酶活性、干扰代谢等),而非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
间接影响与代际风险
- 母体中毒影响胎儿:若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接触砷中毒(如误服含砷药物、饮用高砷水),砷可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婴儿,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或新生儿中毒。
- 环境暴露的长期效应:长期生活在砷污染地区(如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儿童可能通过水源或食物持续摄入过量砷,增加健康风险。这种环境暴露虽非遗传,但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如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进而对后代产生潜在影响。
-
预防建议
- 避免儿童接触含砷药物、毒鼠药及污染水源;
- 疑似中毒者需及时就医,采用二巯丙磺钠等特效解毒剂治疗;
- 高砷地区应加强水质监测,改善饮用水安全。
综上,小儿砷中毒本身不遗传,但需警惕母体中毒或环境暴露对后代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