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疾控中心)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职责涵盖疾病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健康教育及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工作需求,其核心职责可归纳为以下七大领域: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控
负责全县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等)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和风险评估。
-
地方病与职业病防治
针对地方性病(如碘缺乏病)和职业病(如尘肺病)开展专项防控,包括监测、干预措施及健康教育。
-
寄生虫病与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实施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治,开展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评估及控制工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
应急准备与预警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负责疫情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及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
事件调查与处置
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爆发、食物中毒)的调查、评估及处置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
应急演练与能力提升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推演,提升应急处置队伍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
数据监测与报告
负责传染病、慢性病等疫情数据的实时监测、报告及信息系统管理,保障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
-
健康风险评估
收集分析环境、职业、生活方式等健康相关因素,开展风险评估并制定干预措施。
-
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推广使用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发宣传资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如疫苗接种宣传、健康讲座)。
-
健康素养提升
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
特殊人群健康干预
针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服务。
五、实验室检测与评价
-
病原微生物检测
负责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常规检测与毒理评价,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环境与职业危害检测
开展环境污染物、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估,提出防控建议。
-
检验结果管理
建立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并向相关部门反馈结果。
六、技术指导与培训
-
基层技术支持
深入乡镇、社区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专业人才培养
组织专业人才培训,建立应急小分队,强化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等核心能力。
-
科研与技术推广
开展疾病防控相关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如流调技术、疫苗管理)。
七、监督管理与评估
-
卫生监督执法
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市场秩序。
-
工作质量评估
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
信息化建设
推广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数据监测、报告及决策支持能力。
说明 :不同地区的县疾控中心可能根据职能定位和资源条件,侧重某些领域(如职业病防治或地方病管理)。实际工作中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履行上述综合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