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in children)是一种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脏器灌注不足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也可在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障碍时出现。
病因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操作不当:如法洛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术等操作期间,需阻断心脏循环,导致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
- 心脏受压:心包压塞或心包缝合后紧束等导致心脏受压,影响心室的充盈。
- 其他:少数患者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冠状动脉气体栓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儿,心、肺、肝、肾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容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症状
- 心率增快,脉压变小:心排出量的下降,需低至心指数2.5L/(min·m2)时才出现以上临床症状。
- 血压下降:患者多表现为收缩压低于12kPa,并伴有头晕、出冷汗等症状。
- 四肢厥冷:多与血栓出现有关,可使四肢发冷。
- 尿量减少:患儿可出现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无尿症状。
- 其他症状:如桡动脉、足背动脉脉搏细弱,中心静脉压上升,末梢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或发绀等。
影响生活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对生活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 日常活动受限: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足,患儿可能感到乏力、呼吸困难,影响日常活动和学习。
- 生长发育受阻:长期的心脏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 心理影响:疾病可能导致患儿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
- 并发症风险增加:严重时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因引起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支持治疗(如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包括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注意儿童的营养和饮食、避免感染、及时治疗原发疾病等。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对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