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慢性梗阻或术后需调整钠、钾及碳酸氢钠摄入,避免电解质紊乱。
- 控制感染:尿路感染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类),疗程通常3-4周。
- 高血压管理: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降压。
二、药物治疗
- 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如喹诺酮类、头孢类,需足量足疗程使用。
- 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可改善肾血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降低蛋白尿,但需注意禁忌症(如高钾血症、妊娠)。
- 其他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M胆碱受体阻断剂、黄体酮)可缓解输尿管痉挛。
三、手术治疗
- 解除梗阻:
- 结石:≤5mm结石可自行排出;7-15mm结石可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或输尿管镜碎石术。
- 肿瘤或狭窄:需手术切除或放置输尿管支架管。
- 急性完全梗阻:需紧急导尿、膀胱穿刺引流或经皮肾造瘘。
- 尿流改道:如膀胱造瘘、肾盂切开术等,适用于严重梗阻或反复感染。
四、中医与辅助治疗
- 中药调理:针对肾积水、结石或慢性肾衰,可选用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虫草制剂、大黄制剂)。
- 透析与移植:终末期肾衰竭需透析治疗,必要时行肾移植。
五、并发症处理
- 肾衰竭:需透析或肾移植,术前需切除感染肾脏。
- 脱水和虚脱:静脉补充含盐溶液纠正容量不足。
提示:早期解除梗阻是关键,延误可能导致不可逆肾损伤。建议尽早就诊泌尿科,结合影像学检查(超声、CT)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