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处理需综合多学科协作,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药物治疗(核心措施)
-
抗生素应用
- 早期、足疗程静脉给药,疗程通常4-6周,严重者需延长。
-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等。
- 葡萄球菌感染优先选用苯唑西林或万古霉素,真菌感染需联合抗真菌药物。
-
辅助药物
- 抗心律失常药、抗凝剂(预防栓塞)等用于控制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特定适应证)
-
手术指征
- 中重度心力衰竭、感染无法控制(抗生素治疗1周仍高热)。
- 赘生物增大(直径>10mm)、反复栓塞、瓣膜穿孔或脓肿形成。
-
手术方式
- 瓣膜修复/置换术(如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修复)。
- 清除感染灶及赘生物,必要时行脓肿引流。
三、支持治疗与并发症管理
-
基础支持
- 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心衰者),营养支持(输注血浆或免疫球蛋白)。
- 心理疏导改善患者依从性。
-
并发症处理
- 心力衰竭:利尿剂、强心药物(如地高辛)。
- 栓塞事件:抗凝或溶栓治疗,必要时手术取栓。
- 感染性休克:扩容、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四、长期随访与预防
-
监测指标
- 定期复查血培养、心脏超声、血沉等,观察瓣膜功能及感染复发。
-
预防措施
- 控制基础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变)。
- 侵入性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拔牙、手术)。
处理原则总结
- 早期干预:确诊后立即启动抗生素治疗,避免延误。
- 个体化方案:根据病原体类型、并发症严重程度及患者体质调整。
- 多学科协作:心内科、心外科、感染科联合制定治疗路径。
注: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后实施,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