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原微生物治疗
- 早期足量用药:确诊后应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采用静脉给药方式,疗程通常为4-6周(人工瓣膜或真菌感染需延长至6-8周)。
- 联合用药:根据病原菌选择协同作用的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用青霉素+庆大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
- 药敏调整:治疗前需送血培养,获病原菌后依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方案。
二、对症治疗
- 心力衰竭:使用强心、利尿药物改善心功能,严重瓣膜损伤需考虑手术。
- 栓塞处理:出现栓塞症状时需抗凝治疗,必要时介入或手术清除栓子。
- 发热管理:物理降温结合退热药物,避免高热加重心脏负担。
三、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 严重瓣膜反流或功能障碍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 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持续菌血症;
- 赘生物>10mm、反复栓塞或合并瓣周脓肿;
- 真菌感染或耐药菌感染。
常见术式:
- 赘生物切除术:清除感染病灶;
- 瓣膜置换术:修复或替换严重受损瓣膜;
- 心脏修补术:处理穿孔、缺损等结构异常。
四、预防措施
- 控制感染源:及时处理口腔、皮肤感染灶;
- 高危人群预防:心脏瓣膜病患者需长期低剂量抗生素预防;
- 避免静脉注射毒品等高危行为。
提示:治疗方案需由心内科、心外科及感染科多学科协作制定,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心脏功能及感染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