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处理需结合急性期干预和长期综合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急性发作期处理
- 卧床休息与对症支持
出现严重眩晕、呕吐时需卧床休息,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药物快速控制症状
优先采用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如止吐剂、镇静剂),减少口服药物以缓解急性症状。
二、稳定期治疗
-
药物治疗
- 改善循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血管扩张剂等增加脑血流。
-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卒中风险。
- 调节代谢:应用吡拉西坦等脑细胞活化剂及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
- 控制基础病:规范使用降压药、降脂药(如他汀类)控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因。
-
中医调理
采用针灸(风池穴等)、中药(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辅助改善局部循环。
三、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
减少高盐、高脂食物,增加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摄入,保持体重正常。 - 习惯优化
严格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情绪波动。 - 适度运动
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不适。
四、物理及手术治疗
- 物理疗法
通过颈部牵引、热敷、超声波等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血管压迫。 - 手术干预
严重狭窄或药物无效者可行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或动脉搭桥术,重建血流通道。
五、监测与随访
- 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及脑血管影像(如MRI、CT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
- 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出现新发头晕、肢体麻木等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以上措施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急性期侧重症状缓解,稳定期注重长期管理以预防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