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形成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主要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具体机制如下:
一、病因因素
-
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血管组织,导致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小动脉、静脉)炎症和损伤。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与T细胞异常活化、自身抗体产生有关。 -
遗传因素
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易感性,部分家族中可见聚集发病现象。 -
环境因素
- 长期接触污染环境或吸烟:尼古丁等化合物干扰免疫功能,诱发异常炎症反应。
- 高原地区生活:可能通过缺氧等机制影响免疫状态。
-
感染因素
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感染可能诱导自身抗体生成,攻击血管组织。 -
药物因素
磺胺类、青霉素等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血管。
二、病理机制
-
ANCA的作用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和蛋白酶,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壁炎症和坏死。 -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异常
细胞因子介导的黏附分子表达异常,促进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过度黏附,加剧血管炎症反应。 -
血管病理改变
- 血管损伤:小血管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形成血栓。
- 器官受累:
- 肾脏: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 肺部:坏死性毛细血管炎,导致肺泡出血和肺纤维化。
三、病程发展
炎症反应持续导致血管壁破坏和修复交替,最终引发多器官(如肾、肺、皮肤)功能障碍。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