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治疗药物需根据病情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核心治疗药物
-
糖皮质激素
- 作用:作为一线药物,可快速控制急性炎症反应,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重症患者可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 使用注意:需逐渐减量以防止复发,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
-
免疫抑制剂
- 常用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多用于诱导缓解期或激素疗效不佳时。
- 适用情况:环磷酰胺对急性期效果显著,硫唑嘌呤更适用于维持期。需定期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
-
生物制剂
- 适用人群:难治性或传统治疗无效者,如利妥昔单抗、阿巴西普等。
- 优势:靶向调节免疫反应,减少复发风险。
二、分阶段治疗方案
-
诱导期
- 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重症可加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
维持缓解期
- 逐渐减少激素剂量,以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维持,防止病情反复。
三、特殊情况处理
- 复发患者:可暂时增加激素剂量,无效时考虑血浆置换或更换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
- 感染风险: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
- 严重并发症:如肺出血或肾衰竭,需进行血浆置换清除炎症介质。
四、辅助治疗及注意事项
- 免疫调节:注射免疫球蛋白可短期提升免疫状态,适用于特定病例。
- 生活方式:避免感染、劳累,保持营养均衡。
综上,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制定,结合病情活动度、器官受累情况及药物耐受性,由医生动态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