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的费率确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方式:
1. 行业差别费率
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对应不同的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具体行业分类和基准费率如下:
- 一类行业:风险较小行业,如金融、证券等,基准费率一般在0.2%左右。
- 二类行业:中等风险行业,如房地产、建筑安装等,基准费率大致在0.4%到1.3%之间。
- 三类行业:风险较大行业,如矿山开采、石油化工等,基准费率通常在0.7%到1.9%之间。
2. 费率浮动机制
在确定基准费率后,根据每个用人单位上一年工伤保险费的使用情况、工伤发生率等因素,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来确定企业具体的工伤保险费率。费率可能会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浮动:
- 工伤保险费使用情况:如果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较少,费率可能会下浮;反之,如果使用较多,费率可能会上浮。
- 工伤发生率:如果用人单位工伤发生率较低,费率可能会下浮;反之,如果工伤发生率较高,费率可能会上浮。
- 职业病危害程度:如果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程度较高,费率可能会上浮。
3. 具体费率标准
具体费率标准由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并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4. 费率报备制度
各统筹地区确定的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具体标准、费率浮动具体办法,应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并接受指导。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式,工伤保险费率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程度,实现保险费用的公平负担,并激励用人单位做好工伤保险工作,降低工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