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是一种获得性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突变所导致。PNH的发生与磷脂酰肌醇聚糖A(PIG-A)基因突变有关,这种突变会导致细胞膜上一种叫做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锚合成障碍。
正常情况下,GPI锚是将多种蛋白质固定在细胞表面的关键结构之一。当PIG-A基因发生突变时,受影响的造血干细胞及其所有子代细胞(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都会出现GPI锚合成缺陷。这意味着这些细胞无法正确地表达依赖于GPI锚连接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如CD55和CD59等补体调节蛋白。这些蛋白质对于保护红细胞免受补体介导的溶血至关重要。因此,在缺乏这些保护性蛋白质的情况下,红细胞变得异常敏感,容易被自身免疫系统的补体系统攻击并破坏,从而引发血管内溶血。
PNH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贫血、血红蛋白尿以及含铁血黄素尿等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比如腰酸背痛、腹部不适、黄疸、脾肿大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个体差异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病名称中包含“睡眠”一词,并非所有的血红蛋白尿都发生在睡眠之后,也不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发作性的血红蛋白尿。PN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除了上述提到的GPI锚缺陷外,还有研究表明PNH克隆可能获得了某种增殖优势,超过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但这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阐明。
治疗方面,PNH可以通过支持疗法、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进行管理。其中,Eculizumab是一种针对C5补体成分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被证明能有效减轻血管内溶血,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尽管有这些治疗方法,PNH目前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治疗的目标通常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