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也称为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具体如下:
-
致敏因素
- 感染:这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包括细菌(如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寄生虫(如蛔虫、钩虫、鞭虫等)等感染。这些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 食物:鱼、虾、蟹、蛋、奶、酒、饮料、豆制品、韭菜、牛肉干等食物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尤其是儿童在进食这些易过敏食物后,可能会诱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进而引发皮肤紫癜等症状。
- 药物:某些药物如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过敏性紫癜。药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壁。
- 其他因素:花粉、柳絮、宠物皮毛、油漆、汽油、尘埃、化学物品、农药、化学纤维等也可能是过敏原,接触这些物质后,可使具有敏感素质的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血管炎症和紫癜的发生。寒冷刺激、昆虫叮咬、疫苗接种、外伤等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
发病机制
- 当致敏因素作用于具有敏感素质的机体后,会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 免疫球蛋白,少数为 IgM、IgA 或 IgE。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全身的小血管壁,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 抗原抗体复合物还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 C3a、C5a 等,这些物质可进一步吸引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血管壁,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受到损伤,使其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如一氧化氮、内皮素等,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渗出到血管外,形成皮肤紫癜、关节肿胀、腹痛等症状。
- 免疫复合物还可沉积于肾脏的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和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的症状。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致敏因素引发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多个环节。了解这些形成过程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