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药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进行选择,具体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抗组胺药物
用于缓解皮肤瘙痒、风团等过敏症状
- 常用药物:氯雷他定颗粒、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
- 作用: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过敏反应
- 适用阶段:早期皮肤紫癜伴瘙痒时优先使用,副作用较小
二、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
作为基础治疗,减少紫癜形成
- 常用药物:维生素C片、复方芦丁片
- 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强血管抵抗力
- 注意事项:维生素C过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三、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中重度症状(如腹痛、关节痛、肾脏损害)
- 常用药物: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
- 作用: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异常,缓解急性期症状
- 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生长抑制、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四、免疫抑制剂
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严重肾脏损害
- 常用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 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
-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需定期监测
五、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或治疗已形成的血栓
- 常用药物:双嘧达莫、低分子肝素
- 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发展
- 注意事项: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用药原则
- 阶梯治疗:轻度以抗组胺药+血管保护剂为主;中重度需联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症状导向:腹痛或关节痛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消化道出血需禁食并静脉用药
- 疗程控制:激素症状缓解后逐步减停,免疫抑制剂疗程通常需2-3个月
注意事项
- 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感染、食物、药物等)是治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