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相关依据如下:
- 基因变异影响睡眠: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导致人体某些生理机制的失调,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例如,某些人的基因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生物钟被打乱,从而睡眠不规律。或者一些人的基因可能会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噪音或者环境变化的干扰,进而影响睡眠。
- 相关研究证据:一项国际期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分析了欧洲 2458 名儿童的数据,发现遗传上易于失眠的儿童存在更多睡眠问题,例如难以入睡或在睡梦中经常醒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基于近 45 万人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和关联分析算法,发现了与睡眠表型相关的新基因,进一步分析了罕见突变对睡眠表型的遗传贡献。
- 特定睡眠障碍疾病:像家族性致死性的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初期表现为进行性的难治性失眠,即使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也没有效果,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发作性睡病也与遗传有关,研究发现其和人类的白细胞抗原相关。还有家族性睡眠提前综合征,以持续性的早睡早醒为主,目前也已从基因方面证实了其与遗传的关联。
不过,即使存在睡眠障碍的家族遗传史,个体是否真的患上睡眠障碍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方式、心理因素、药物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