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 Ⅲ 型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等,具体标准如下:
- 临床表现:患儿通常以生长迟缓和肝大为主诉,常在 4 - 6 岁时出现脾大。部分患儿在青春期阶段肝脏明显缩小,生长发育亦有改善,但也有个别患儿病情持续发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除肝脏外,肌组织也常被累及,表现为肌无力,在行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肌痉挛,少数呈进行性肌病。病变涉及心肌者会出现心脏增大和心电图异常。
- 实验室检查
- 血糖测试:空腹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此试验可与 von Gierke 病(糖原贮积病 Ⅰ 型)相鉴别。给患儿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 0.5mg 后,血糖上升 3 - 4mmol/L(54 - 72mg/ml),且在 2 次试验中乳酸浓度不变。
- 血生化:常见转氨酶升高、空腹低血糖、高血酮、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肌酸激酶。
- 酶活性测定:通过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肝脏或肌肉中的脱支酶活性来诊断,患者的脱支酶活性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为 50% 或更低。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也有助于诊断。
- 基因检测:检测到 AGL 基因双等位基因评级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包括经典剪接变异、无义变异、移码变异、已知致病性的错义变异或经生物信息软件预测为有害的错义变异,可明确诊断。
肝脏和肌肉活检若发现糖原累积和脱支酶活力缺陷,也可作为诊断依据。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家庭,进行产前诊断也有助于早期发现该病,可检测培养的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中的脱支酶,或通过基因检测分析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