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具自费药而不选择可报销药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医保政策、医院管理、医生收入和患者需求等多个方面。
医保控费和药占比限制
医保额度限制
医院的医保额度有限,超出部分需要医院自行承担。例如,某三甲医院的医保额度为1亿元,超出部分需医院自付。这种限制导致医院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控制费用,以避免超支。
药占比考核
药占比是考核医院医疗费用的重要指标,医院需控制药品收入占比,超过部分会影响医院的绩效考核和医生的奖金。这迫使医院在用药时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药品,以降低药占比。
药品采购和报销政策
集采政策影响
国家推行集采政策,部分药品通过集采降价,但仍有部分原研药未进入集采,医院无法采购,患者需自费购买。集采政策虽然降低了部分药品价格,但并未覆盖所有药品,导致部分高价药品仍需自费。
医保目录限制
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种类有限,医院需根据医保政策选择药品,部分高价药和进口药可能不在医保目录内。医保目录的限制使得医院在用药时必须权衡药品的可及性和费用。
医生收入和激励机制
薪酬结构问题
医生的收入与科室创收挂钩,导致医生倾向于开具高利润的药品以增加收入。这种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医生推荐自费药品,以获得更多回扣或提成。
医生的经济压力
医生的收入结构中,绩效收入占比高,固定收入较低,导致医生通过过度诊疗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结构使得医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可能选择开具自费药品以增加收入。
患者需求和药品可及性
患者经济能力
部分自费药品疗效显著,但价格较高,患者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自费药品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经济能力和对药品的需求直接影响医生的开药选择。
药品可及性
部分药品在医院药房无法获取,患者需到院外药店购买,这些药品通常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药品的可及性问题使得医生在开药时不得不考虑患者的实际购买能力。
医生开具自费药而不选择可报销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医保控费和药占比限制、药品采购和报销政策、医生收入和激励机制以及患者需求和药品可及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与医生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