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河南郑州管城区建兴路小学的一名23岁女教师吕某,在留下的遗书中提到课外工作压力巨大后自杀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是因为其悲剧性的结局,更因为它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吕某于2022年6月大学毕业,并在2023年8月成为了一名小学班主任。仅仅两个月后,她便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据她的家属透露,吕某平时性格开朗,但自从开始教学工作以来,每天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她在遗书中写道:“面对学生很想真的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是进入了牢笼,牢笼一点点缩小。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
这起事件凸显了教师职业中普遍存在的高强度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教师还需要应对各种非教学性质的任务,如上级检查、撰写报告材料等,这些额外的工作要求往往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位网友曾表示:“平日里只有三成时间用来教书和备课,其余七成时间都在进行学校任务、社会任务,多是走过场又假大空的形式主义。”
事实上,教师的职业压力不仅仅来源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还包括与家长沟通、处理学生行为问题以及应对来自社会的期望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成绩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针对这种状况,专家建议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加强心理健康支持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例如,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形式主义的要求,给予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机制,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吕某的悲剧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减轻教师负担,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如吕某在遗书中所问:“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7]
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需要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吕某的不幸离世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要重视并解决教师群体中的职业压力问题。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和社会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