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医院收治的精神病人类型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如偏执型分裂症患者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还可能伴有言语性幻听;青春型患者表现为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紧张型患者会出现紧张性木僵,不吃、不动、不说话,或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兴奋躁动,有毁物伤人行为;单纯型患者则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 “阴性症状” 为主,早期类似神经衰弱症状,逐渐变得孤僻、懒散。
- 心境障碍患者:又被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等。躁狂发作患者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发作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常伴有自责自罪、自杀观念等;双相障碍患者则表现为情绪高涨和低落交替发作。
- 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关,如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妄想坚信不疑,一般没有幻觉或有不突出的幻觉。
- 癔症患者: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包括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躯体障碍等。患者的症状表现丰富多样,常受心理因素影响,可出现突然的情绪爆发、肢体瘫痪、感觉缺失等,但缺乏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急性应激障碍是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立即出现的短暂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经历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反复出现与创伤相关的闯入性回忆、噩梦,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场景或话题,伴有情绪焦虑、抑郁等;适应障碍是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心理障碍。
- 神经症患者: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恐惧症患者对特定的物体、场景或活动产生过度的恐惧和回避行为;焦虑症患者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强迫症患者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思考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反复检查、洗手等,明知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失眠症、嗜睡症等。神经性厌食患者有意限制进食,导致体重明显下降;神经性贪食患者则反复出现不可控制的进食冲动,进食后又通过催吐、导泻等方式避免体重增加;失眠症患者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问题;嗜睡症患者则表现为过度的睡眠需求,白天频繁打瞌睡。
- 人格障碍患者: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等。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且通常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这是一组以智能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显著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多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 岁)以前起病,根据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部分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还可能伴有精神障碍,如出现幻觉、妄想、情绪问题等。
- 儿童和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如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等。多动障碍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品行障碍表现为儿童少年反复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如说谎、偷窃、攻击他人等;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儿童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则是儿童对多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