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和蚌埠在历史上有着复杂的行政区划变迁。为了明确宿州是否曾经属于蚌埠,我们需要了解两地的行政区划历史。
行政区划变迁
宿州市的行政区划历史
- 唐元和四年(809年):设宿州于埇桥镇,辖符离、虹、蕲、临涣四县。
- 北宋至元时期:宿州先后属淮南东路、淮南西路等,辖地多次变动。
- 明清时期:宿州属凤阳府,辖地包括今宿州、灵璧、泗县等。
- 民国时期:宿州称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
- 1949年:设宿县专区,辖宿县、砀山、萧县等九县。
- 1956年: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宿县属蚌埠专区。
- 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宿县属宿县专区。
- 1998年:撤销宿县地区,设立地级宿州市。
蚌埠市的行政区划历史
-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
- 元朝时期: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
- 明清时期: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
- 民国时期: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
- 1947年: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
- 1956年: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 1983年: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归蚌埠市。
历史归属
宿州与蚌埠的归属关系
- 宿州:在1956年之前,宿州(宿县)多次归属不同的专区,包括宿县专区、蚌埠专区等。
- 蚌埠:蚌埠在1956年成立蚌埠专区,宿县(宿州)属蚌埠专区。
- 合并与分离:1998年宿县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宿州市;1983年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划归蚌埠市。
具体历史事件
- 1956年: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宿县属蚌埠专区。
- 1983年: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归蚌埠市。
地理关系
宿州与蚌埠的地理位置
- 宿州: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
- 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河中游。
宿州和蚌埠在历史上从未直接合并为一个城市。宿州在1956年之前多次归属不同的专区,包括蚌埠专区。1956年,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宿县属蚌埠专区。1983年,宿州的部分地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划归蚌埠市。因此,宿州从未直接属于蚌埠,但在行政区划上有过多次变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宿州在哪个朝代开始设立?
宿州在唐朝开始设立。据史料记载,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据势力扩张及保护汴河的漕运,朝廷在汴水咽喉埇桥置宿州。这一时期设立的宿州治所位于埇桥(今宿州市),成为历代州府治所,开启了宿州作为重要行政区域的千年历史。
宿州与蚌埠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宿州与蚌埠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行政区划变迁
宋代以前,蚌埠地区(如怀远、五河)长期属于宿州管辖。例如,北宋时期符离县(宿州附郭县)的荆山镇即位于今蚌埠怀远县境内,后历经元、明、清三代行政区划调整,蚌埠地区逐渐从宿州分离。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宋朝在宿州蕲县荆山镇设立怀远军,后演变为怀远县;五河县则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均属宿州及古泗州辖地。 -
地理与战略地位
宿州与蚌埠同处淮河沿岸,历史上均为军事重镇。宿州因汴河(隋唐大运河)的漕运而兴盛,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蚌埠则因淮河航道和近代铁路(如津浦铁路)的发展崛起。两地在宋元时期均参与淮河防务,如南宋为抵御蒙古入侵而筑城设防。 -
文化与经济联系
宿州与蚌埠同属淮河流域文化圈,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例如,北宋诗人贺铸的诗作中提及宿州与蚌埠地区的地理关联。近代以来,蚌埠因铁路枢纽地位崛起,而宿州则依托农业和传统产业保持发展,形成互补的经济格局。 -
现代行政调整
1983年,原属宿县地区的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划归蚌埠市,进一步强化了两地的行政联系。近年来,两地还联合开展跨界河流治理,深化区域合作。
综上,宿州与蚌埠的历史渊源既包含古代行政区划的紧密关联,也体现在地理、文化及现代发展的互动中。
宿州和蚌埠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划分有何不同?
宿州和蚌埠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划分上存在以下差异:
地理位置
-
宿州
-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素有“九州通衢”之称。
- 地理坐标为北纬33°01′至33°49′,东经116°45′至118°04′,总面积9939平方公里。
- 北接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南邻淮南市、凤阳县,东毗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西连蒙城县、凤台县。
-
蚌埠
- 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是淮河文化发祥地,素有“珠城”之称。
- 地理坐标为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总面积5951平方公里。
- 北邻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南接淮南市、凤阳县,东连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西靠蒙城县、凤台县。
行政划分
-
宿州
- 行政区划:1999年撤地设市,辖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总面积9939平方公里,人口约530万(2023年)。
- 历史沿革:原属宿县专区,1983年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1998年设立地级宿州市。
-
蚌埠
- 行政区划:1947年建市,现辖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4个区,以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总面积5951平方公里,人口约326万(2023年)。
- 历史沿革:1956年由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83年怀远、固镇、五河三县由宿县地区划入蚌埠市。
关键差异总结
- 地理位置:宿州位于皖东北,接壤苏鲁豫三省;蚌埠地处皖北淮河中游,邻近淮南、凤阳等地。
- 行政范围:宿州面积更大(9939 vs. 5951平方公里),蚌埠则因三县划入后辖区更紧凑。
- 历史渊源:蚌埠曾长期属宿县专区,1983年三县划归后形成现有格局;宿州则因砀山、萧县划归江苏而调整辖区。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城经济、文化差异,可参考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