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艾滋病研究最新进展
一、功能性治愈研究突破
-
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关键作用
深圳三院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的研究表明,感染初期(急性期)启动ART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HIV DNA水平,减少病毒储存库形成,并抑制病毒整合细胞的克隆扩增。相较于AIDS阶段才开始治疗的患者,早期干预使病毒更倾向于整合至染色体甲基化修饰区域(整合比例达9.39%),而非功能性基因区域,从而降低免疫系统受损风险。 -
病毒储存库特征分析
研究还发现,延迟治疗会导致病毒整合位点呈现寡克隆聚集(UIS寡克隆水平更高),削弱免疫细胞多样性;而早期治疗可减少此类现象,为功能性治愈提供新靶点。
二、长效治疗方案革新
-
超长效注射疗法
2025年CROI大会公布的三项研究显示,来那帕韦(LEN)联合广谱中和抗体(TAB/ZAB)的联合方案在Ⅱ期试验中表现优异,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维持病毒学抑制(HIV RNA<50 copies/mL),并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
现有药物长期疗效验证
Biktarvy®(必妥维)在HIV/HBV共感染者中的长期数据显示,其病毒抑制效果持续稳定,为复杂感染人群提供可靠选择。
三、基因编辑与免疫疗法探索
-
CRISPR技术突破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精准剪切HIV病毒DNA,结合免疫调节策略,已在动物模型中实现功能性治愈。临床试验显示,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并推动宿主免疫系统清除残留病毒。 -
新型CAR-T细胞疗法
M10 CAR-T细胞疗法通过三重功能设计(靶向HIV-1、激活免疫应答、阻断病毒进入),在初步试验中使患者病毒载量平均下降67.1%,且无显著不良反应。
四、预防领域进展
- 长效预防药物突破
Lenacapavir在非洲青少年女性中的Ⅲ期试验实现100%预防效果,其通过干扰病毒衣壳蛋白组装,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该药物预计2025年中获批上市。
五、挑战与风险
国际艾滋病防治资金削减(如美国PEPFAR计划暂停)可能导致2025-2030年全球新增感染者达440万-108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及边缘人群受影响最严重。预防措施(如PrEP分发)可能首当其冲被削减。
总结
2025年艾滋病研究在功能性治愈、长效治疗、基因疗法及预防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但资金短缺可能阻碍成果转化。早期治疗策略与长效药物研发为当前核心方向,而基因编辑技术或为根治提供最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