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和相关信息。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备查。这一规定确保了接种记录的长期保存,以便在需要时可以进行追溯和核查,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备查。这一条例进一步细化了接种记录的管理要求,强调了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特别是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过程中的管理。
具体疫苗的保存期限
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记录必须至少保留至有效期结束后的五年内。狂犬病疫苗作为一种高风险疫苗,其接种记录的长期保存尤为重要,以确保在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及时追溯到接种者。
其他疫苗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其他类型的疫苗(如甲肝、五联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记录保存期限也不得低于五年。虽然不同疫苗的有效期有所不同,但所有疫苗的接种记录保存期限都遵循这一最低标准,确保了公众健康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查询和补录记录
查询方式
查询疫苗接种记录的方式多样,包括通过健康码、健康云APP、支付宝等线上平台进行查询。线上查询平台的普及方便了公众获取接种记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查询可以减少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补录记录
如果在外地接种了疫苗,可以在回到常住地后前往接种门诊进行记录补录。补录记录的流程确保了接种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因记录缺失导致的接种信息不完整问题。
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这一规定确保了接种记录的长期保存和可追溯性,保障了公众健康和安全。各地提供了多种查询和补录记录的方式,方便了公众获取和管理接种信息。
疫苗接种记录保存的法规要求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疫苗接种记录的保存要求如下:
-
记录内容:医疗卫生人员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疫苗的以下信息:
- 疫苗的品种、上市许可持有人、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如批号)
- 疫苗的有效期、接种时间
-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信息
-
保存时间: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备查。
-
记录形式:记录可以是纸质形式,也可以是可识读的电子格式,确保信息可追溯、可查询。
疫苗接种记录如何查询
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查询疫苗接种记录:
在线查询
-
微信查询
- 关注“新疆疾控中心”微信服务号,点击菜单栏“接种服务”中的“疫苗接种服务”,创建个人档案后可查询接种记录。
- 使用“皖事通”APP,首页搜索“疫苗接种服务”,点击进入后查看接种记录。
-
支付宝查询
- 打开支付宝,依次点击“更多”“城市服务”“医疗”,在健康医疗中找到“疫苗接种”选项,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
-
其他网络平台
-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也提供疫苗接种记录查询服务。
手机软件查询
-
健康宝
- 打开Health Kit(健康宝)小程序,选择简体中文或英文,点击“疫苗接种”按钮查看接种记录。
-
育苗通
- 关注“育苗通”公众号,注册个人信息并绑定档案后,点击“接种记录”查看已接种、未接种信息。
线下查询
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户口本等),前往曾经接种疫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等,向工作人员提供个人信息,即可查询详细的接种记录。
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疫苗的有效期因疫苗种类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疫苗及其有效期的概述:
-
灭活疫苗
- 流感灭活疫苗:一般有效期为6 - 12个月,由于流感病毒变异较快,通常需要每年接种新的疫苗。
- 乙肝灭活疫苗:在完成全程接种后的10 - 15年内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但高危人群可能需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并补种加强针。
-
减毒活疫苗
- 麻腮风减毒活疫苗:一次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力通常可以持续10年以上,但在高流行地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能需要加强接种。
- 乙脑减毒活疫苗:部分研究显示可产生至少11年的长期保护。
-
其他疫苗
- 新冠疫苗:目前研究显示,新冠疫苗的有效期超过6个月。
- 狂犬疫苗:其有效期可维持6个月至1年。
- 乙肝疫苗:抗体维持的时间是5年。
- 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达到持久有效的免疫效果,循环抗体可存在数十年甚至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