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讲中风预兆主要涉及失眠、手麻、足胫骨麻等症状。了解这些预兆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
失眠
无原因失眠
倪海厦指出,无原因失眠持续半年以上是中风的一个重要预兆。失眠可能是由于血虚导致肝不藏血,心神不宁,从而影响睡眠。
无原因失眠是中风前兆的一个重要信号,反映出血虚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肝藏血,心藏神,血虚则肝不藏血,心神不宁,进而引发失眠。
睡眠中断
失眠还表现为夜间睡眠中断,特别是在肝经活动的时间段(如半夜),这是因为肝缺血导致无法正常藏血。睡眠中断不仅是血虚的表现,还提示肝功能异常。肝经活动的时间段失眠,进一步表明肝脏在调节血液方面出现问题,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手麻
手前三指麻
手麻特别是前三个手指的麻木,通常在三个月内可能发生中风。这涉及肺经、心包经和大肠经。手麻是中风前兆的常见症状,反映了经络阻塞和气血运行不畅。特别是前三个手指的麻木,提示肺、心、大肠经的功能受损,需警惕中风风险。
手麻位置
手麻的位置和范围也可能提供线索。手背麻提示小肠经、三焦经可能有问题,手侧面麻提示肺经、大肠经可能有问题。手麻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可以帮助更精确地判断经络阻塞的情况,从而为中风预防提供依据。
足胫骨麻
足阳明胃经麻
足胫骨麻,即从足三里到解溪的麻木,通常在两周内可能发生中风。这种麻木时间窗口可能逐渐缩短。足胫骨麻是急性中风前兆的表现,提示胃经气血运行不畅。这种麻木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发生,需及时就医以防中风。
麻木时间缩短
麻木时间逐渐缩短,从两周缩短到一周,再到三天,最后几小时,提示中风即将发生。麻木时间缩短反映了中风风险急剧增加。时间窗口的缩短表明气血运行受阻加剧,需紧急采取措施预防中风。
情绪波动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如生气、吵架等,也可能引发中风。这些情绪变化会导致气血逆乱,增加中风风险。情绪波动是中风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下。情绪激动会加重气血逆乱,可能导致中风的发生。
太兴奋
过于兴奋如打麻将、海底捞等,也可能导致中风。这些活动会使人气血亢奋,增加中风风险。情绪亢奋同样会加重气血逆乱,导致中风的发生。过度兴奋不仅影响气血平衡,还可能导致突发中风。
其他先兆症状
头晕、头痛
头晕、头痛是中风的前兆症状,特别是在血压波动或气血逆乱时。头晕、头痛是气血逆乱的表现,提示中风风险增加。这些症状通常伴随其他中风前兆,需综合判断。
肢体无力
肢体无力或麻木,特别是单侧肢体无力,是中风的重要预兆。肢体无力或麻木反映了经络阻塞和气血运行不畅。单侧肢体无力尤其提示中风风险,需及时就医检查。
倪海厦讲的中风预兆主要包括失眠、手麻、足胫骨麻、情绪波动和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和肢体无力。了解这些预兆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及时就医检查和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倪海厦讲中风的原因
倪海厦医师认为中风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气血两虚:中风往往发生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下。中医强调,气和血的不足会导致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
肝的升发功能过强:倪海厦指出,肝在中医中属木,具有升发的特性。当肝气过旺时,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最终可能引发中风。
-
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现代社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对中风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肥腻食物和农药残留)、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血管堵塞和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
误用降压药物:倪海厦批评了西医常用的降压药物,认为这些药物虽然能暂时降低血压,但长期使用会破坏肺金的收敛功能,导致血管脆化,反而加速中风的过程。
中风有哪些前兆症状
中风的前兆症状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前兆:
-
头晕和眩晕: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周围物体旋转,几秒钟后恢复正常。
-
头痛:突然加重的头痛或持续性剧烈头痛。
-
肢体麻木和无力:一侧脸部、手脚或上下肢突然麻木或无力,可能伴有行动迟缓或摔倒。
-
言语不清: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讲话不灵或理解语言困难的情况。
-
视力问题:突然出现视物不清、眼前发黑或单眼失明,几秒钟或几十秒后恢复正常。
-
精神状态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性格改变或智力障碍。
-
嗜睡:不明原因的困倦和嗜睡,尤其是中老年人。
-
呛咳: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可能提示脑缺血。
-
哈欠不断:无明显原因的频繁打哈欠,尤其是睡眠充足的情况下。
-
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可能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
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
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如下:
1. 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 并发症描述:脑水肿是指脑组织内部或周围液体异常堆积,导致脑组织肿胀。颅内压增高是脑水肿的常见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治疗方法:避免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发热等),使用甘露醇、高张氯化钠溶液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可考虑神经外科减压术。
2. 吞咽功能障碍
- 并发症描述:吞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
- 治疗方法:早期进行吞咽功能筛查,纤维光学内镜检查明确病因,不能安全进食的患者应尽早开始鼻饲或经皮胃造瘘。
3. 失语和构音障碍
- 并发症描述:失语指患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受损,构音障碍则表现为发音困难。
- 治疗方法:早期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可望改善。
4. 痉挛
- 并发症描述: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肌肉僵硬和不自主阵挛。
- 治疗方法:局部注射肉毒素A,口服抗痉挛药物(如丹曲林、替扎尼定),物理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
5. 抑郁症
- 并发症描述: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 治疗方法:使用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结合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6.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 并发症描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
- 治疗方法:预防性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高危患者可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7. 感染
- 并发症描述:卒中后感染主要包括肺炎和尿路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
- 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尚存争议。
8. 呼吸障碍
- 并发症描述:卒中后可能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炎、肺水肿等。
- 治疗方法:监测呼吸状态,氧补充,治疗呼吸失代偿原因,正确体位和胸部物理治疗。
9. 癫痫
- 并发症描述:卒中后癫痫是指卒中后出现的癫痫发作,影响患者的康复。
- 治疗方法: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发作时首选单药治疗,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10. 认知障碍
- 并发症描述: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卒中事件后出现的认知损害,影响生活质量。
- 治疗方法:认知功能筛查,丰富环境、身体锻炼和认知训练,药物治疗(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