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晚上并非没人管排废气,环保部门等相关机构会对工厂废气排放进行监管。但有时可能给人一种没人管的错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监管难度较大
- 执法力量有限:环保执法人员数量相对有限,难以对所有工厂进行实时、全面的监管。尤其在夜间,执法人员可能减少,难以覆盖到每一家工厂,这就给一些违法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
- 企业分布广泛:工厂可能分布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且有些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这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成本。执法人员在夜间前往这些工厂进行检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排放行为。
- 企业偷排手段隐蔽: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监管,会采用隐蔽的方式在夜间排放废气,如通过暗道、临时排放口等进行排放,或者故意关闭废气处理设施,增加了监管部门发现问题的难度。
- 企业生产及排放特点
- 夜间生产需求:有些工厂由于生产工艺的特殊要求,如需要利用夜间的低温环境进行某些化学反应,或者为了避开用电高峰降低成本等,会选择在夜间生产,从而产生废气排放。如果企业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正常,达标排放,那么在监管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开启或不正常运行环保设施,就会导致废气违规排放。
- 气象条件影响:夜间的气象条件有时不利于废气的扩散,容易造成废气积聚,使居民更容易察觉到异味,从而产生晚上废气排放更严重、没人管的感觉。例如,夜间可能出现逆温现象,即大气层结稳定,空气不易对流,导致废气难以向高空扩散,而是在近地面聚集。
- 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局限性:虽然有各种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但要实现对所有工厂、所有时段的精确监测仍有困难。一些小型工厂可能没有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或者监测设备存在精度不够、数据传输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及时获取准确的排放信息,影响对废气排放的有效监管。
为加强对工厂夜间废气排放的监管,各地环保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夜间执法检查力度、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巡查、鼓励群众举报等,以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保障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