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振表面缺陷,过振强度不足
混凝土漏振和过振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异常现象,主要区别体现在成因、表现形式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上:
一、定义与成因
-
漏振
- 定义 :混凝土在振动过程中,部分区域振动幅度未达到规定要求,导致该区域密实度不足,出现空隙、裂缝或麻点。 - 成因 :主要由于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模板支撑不稳定或振动器故障,使振捣能量未有效传递至整个混凝土层。
-
过振
- 定义 :混凝土振动幅度超过规定值,导致骨料过度集中,水泥浆离析,表面出现鼓胀、开裂或破坏。 - 成因 :振捣时间过长、振幅过大、配合比不当或环境温度异常(过高/过低)。
二、表现形式
-
漏振特征
- 表面出现蜂窝、麻面、露筋(粗骨料暴露)或空隙、裂缝。 - 极端情况下,拆模后可见粗骨料与蜂窝状孔洞。 - 混凝土内部存在未充分密实的区域,可能伴随振捣棒痕迹。
-
过振特征
- 表面呈现离析现象:粗骨料集中在底部,水泥浆集中在上层,形成“沙石分层”或“天花麻子脸”外观。 - 混凝土体积膨胀,可能出现鼓胀或开裂。 - 模板变形或漏浆,导致表面凹凸不平。
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漏振 :主要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导致强度发展不良,但混凝土总体密度仍可满足要求。- 过振 :不仅影响密实度,还会导致水泥与砂石分离,降低砂浆强度,增加开裂风险。
四、预防与治理措施
-
漏振预防
- 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避免成分比例不当。 - 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稳定性,减少漏浆风险。 - 定期维护振动设备,避免因故障引发漏振。
-
过振预防
- 控制振捣时间(通常不超过2分钟),避免过度振捣。 - 优化配合比,降低水泥用量以减少离析风险。 -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规范振捣操作。
总结
漏振和过振均因振捣不当引发,但漏振以表面缺陷为主,过振则以强度降低和离析为特征。施工中需通过科学控制振捣参数(如时间、幅度)及设备状态,避免两种现象的发生,确保混凝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