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超概算10%的规定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概算控制、审批要求、责任追究、合同与结算等。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解答。
概算控制
概算的定义和重要性
- 概算是在项目报发改委审批之前的,各级政府根据概算做出预算,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超概算,按发改委的要求是要重新申请调整的。
- 概算作为项目总投资的重要控制指标,原则上不得超过经核定的投资概算。
概算的调整条件
- 因国家政策调整、价格上涨、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确需增加投资概算的,项目单位应当提出调整方案及资金来源,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或者投资概算核定部门核定。
- 概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10%及以上的,原则上先商请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束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概算调整。
审批要求
审批流程
- 初步设计提出的投资概算超过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投资估算10%的,项目单位应当向投资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投资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要求项目单位重新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
- 项目单位应当提出调整方案及资金来源,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或者投资概算核定部门核定。
审计要求
- 概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10%及以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上先商请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束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概算调整。
- 在省一级政府里,类似的规定也适用,如吉林省规定,凡概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10%及以上的,原则上先商请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责任追究
责任主体
- 如果超概算是由于某些主体(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等)的过错导致的,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 发包人不得以结算额不能超过概算的10%为由,拒绝支付相应的工程款,除非有合同或法律另有规定。
法律后果
- 未按照规定核定或者调整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概算,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项目单位擅自增加投资概算的,责令改正,根据具体情况,暂停、停止拨付资金或者收回已拨付的资金,暂停或者停止建设活动,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合同与结算
合同条款
- 工程量追加超过10%通常不需要重新进行招投标,但可能需要与原施工单位签订补充协议。
- 工程结算超过合同约定或合理费用标准的10%时,需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超过30%时,可能需要重新核算。
处理方式
- 若结算金额超过合同金额的10%,需查看合同中对于超出部分的处理方式,如是否需要额外的审批程序、是否会影响工程款的支付等。
- 因发包方原因导致工程结算超10%,承包方有权要求发包方承担相应的费用增加和合理利润;但承包方需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超支是由发包方原因引起的。
工程结算超概算10%的规定涉及概算控制、审批要求、责任追究和合同与结算等多个方面。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投资概算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如有超概算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履行调整程序,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责任追究。
工程结算超概算的原因有哪些?
工程结算超概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 设计单位问题:设计粗糙、漏项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设计,增加额外投资。
- 建设单位问题: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建设内容和标准不明确,导致后期需要调整概算。
-
设计变更频繁:
- 地质条件变化: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不符,需进行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和成本。
- 业主需求调整: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更改设计,增加新的工程内容或提高建设标准。
-
材料价格波动:
- 市场供需变化: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若在施工期间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可能导致实际成本超出预算。
-
施工管理不善:
- 施工单位问题:施工单位多算工程量、高套定额和高估冒算,导致结算金额增加。
- 监理单位失职:监理单位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
不可抗力因素:
- 自然灾害和政策变化: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政府政策调整、规范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
-
合同管理不规范:
- 合同条款不明确:工程合同中关于设计变更、材料价格调整等条款不明确,导致结算时产生争议。
- 施工单位低价中标:施工单位为了中标采取低价策略,后期通过变更或索赔等方式突破概算限额。
如何有效控制工程结算超概算的风险?
有效控制工程结算超概算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设计管理
- 优化设计方案:在项目初期,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避免过度设计。
- 减少设计变更:尽量在施工前完善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因为每一次变更都可能导致成本增加。
2. 完善合同条款
- 明确风险分担: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材料价格波动、设计变更等风险的处理方式,例如设置价格调整机制和变更审批程序。
- 细化计价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变更,明确变更工程的计价原则,避免因计价不明确导致的争议。
3. 强化施工管理
- 严格施工控制: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增加。
- 加强沟通协调:施工单位应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实时监控:项目业主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影响工程成本的风险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
5. 加强审计监督
- 严格审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工程结算的监督,确保结算金额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概算的情况。
6. 合理安排工程进度
- 避免工期延误:建设单位应会同施工单位制定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避免因工期延长导致的人工成本增加和材料价格上涨。
7. 控制材料和设备管理
- 优化采购计划: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避免因材料短缺或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
8. 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 规范签证流程:对于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应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每一笔签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工程结算超概算的法律后果和应对措施
工程结算超概算是建设工程领域常见的问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和财务风险。以下是对法律后果和应对措施的详细分析:
法律后果
-
合同违约风险:
- 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结算金额不得超过概算,且超概算部分由承包人承担,则承包人可能面临违约责任,需支付违约金或进行赔偿。
- 若合同未明确约定,法律上通常认为概算并非结算的法定限额,承包人可能不会因超概算而直接承担法律责任,但可能面临发包人的索赔或审计部门的审查。
-
审计和财政审查风险:
- 财政部门或审计部门可能要求项目单位对超概算部分进行说明和调整,甚至可能拒绝接收结算资料,导致结算延迟或支付受阻。
- 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超概算可能触发行政责任,项目单位可能被要求整改、暂停拨款或收回已拨付的资金。
应对措施
-
加强合同管理:
-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超概算的处理方式和责任分担,包括价格调整机制、设计变更审批程序等,以减少争议。
- 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因条款不明确或不合理而导致的法律风险。
-
优化设计和施工管理:
- 加强设计管理,减少设计变更,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 强化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增加。
-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项目业主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影响工程成本的风险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
-
积极沟通和协调:
- 在发生超概算时,及时与发包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协商解决方案。
- 如遇审计或财政审查,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说明超概算的原因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