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测对象的识别程序和风险消除程序,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监测对象识别程序
-
数据收集与初步筛查
通过部门数据比对、入户调查等方式,收集监测对象家庭人员基本信息、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健康及教育等数据,筛选出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
-
村级评议与公示
组织村民代表对初步筛选出的监测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步认定意见,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
部门联合审核
乡镇联合医保、卫健、人社等部门进行书面会商研判,结合村级评议结果,最终确定监测对象名单。
-
县级审核与公告
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复核,通过后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告,正式确定监测对象。
二、风险消除程序
-
收入与保障核查
对监测对象收入是否稳定超过监测标准、“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是否持续巩固进行核查,同时评估健康、子女教育等风险因素。
-
动态监测与帮扶措施评估
结合日常跟踪走访、帮扶反馈及专项排查,分析风险是否已稳定消除或自然消除,评估是否存在新增风险。
-
逐级审核与公示
通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等力量入户核查,经民主评议、县级审核批准后,对风险消除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
风险消除标注与退出机制
经综合分析研判,确认风险消除后,按照程序标注风险消除状态,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防止返贫风险反弹。
三、关键注意事项
-
部门协同 :需民政、扶贫、医保等多部门联合审核,确保信息准确。
-
动态管理 :定期复核监测对象状态,及时调整名单。
-
政策依据 :严格遵循中央及地方防返贫政策,如“七不消”规定。
以上程序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细化执行,确保监测对象识别与风险消除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