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和奖项,展示了其在渔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以下是对这些奖项的详细介绍。
主要奖项
国家级奖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曾在2020年牵头完成的“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华农业科技奖:研究所多次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具体奖项未详细列出,但表明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
省部级奖项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23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研究所多次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具体奖项未详细列出,但表明其在技术推广方面的显著成就。
获奖项目
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该项目针对我国鮰鱼产业发展中的种质衰退、养殖技术不健全等问题,创建了鮰鱼活体种质资源库,研发了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选育出首个鮰鱼新品种“江丰1号”,并建立了多项标准化体系和技术创新。
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鮰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著促进了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河蟹规模化绿色养殖及质控技术集成创新
该项目攻克了河蟹水瘪子病和高淳及周边地区河蟹蜕壳不遂症等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研究上的空白,为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产业关键难题,还提高了河蟹养殖的成功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时间
近期获奖
- 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2023年11月7日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二等奖。
历史获奖
-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20年1月的第四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名单中,研究所的“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获奖人物
周刚研究员
周刚研究员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河蟹产业研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河蟹养殖技术及大水面渔业增养殖技术。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为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刚研究员的杰出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科研成果上,还在于他对渔业产业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指导,极大地推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河蟹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渔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研究所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也为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淡水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就是什么?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淡水所”)是江苏省内专注于淡水渔业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其主要研究方向和成就如下:
主要研究方向
-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
- 淡水所致力于保护和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已成功培育出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长江2号”,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等新品种。
-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研究所关注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利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
水产疫病灾变规律与预控
- 重点研究水产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提升水产养殖的健康水平。
-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 开展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研究,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
水产品加工
- 研究水产品的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 研究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
名优新水产品种的规模化繁育与良种示范推广
- 推广名优新水产品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促进渔业产业的发展。
主要成就
-
科研成果
- 自1978年以来,淡水所共获得各级成果奖励232项次,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9项等。
-
技术推广
- 多项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例如,克氏原螯虾SPF亲本筛选、保护及SPF苗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
-
新品种培育
- 成功培育了多个新品种,如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长江2号”,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等,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
科研项目
- 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24年承担省部级以上公益性科研计划项目43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江苏淡水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淡水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成果与奖项
- 国家级奖项:江苏淡水所牵头完成的《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所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9项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 新品种培育:自2011年以来,江苏淡水所已培育出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长江2号”,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等新品种4个,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科研团队与人才培养
- 高水平团队:全所在职职工92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中级17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47人,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
- 人才培养与交流:江苏淡水所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例如,该所的许志强研究员曾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分享其在淡水渔业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科研设施与资源
- 先进的科研设施:江苏淡水所拥有离子色谱、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80套,保存的标本达246种,涵盖了江苏省境内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
- 丰富的资源库:该所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近3万册,中外文科技期刊100余种,科技文献资料约6000份,是省内最齐全的水产信息资料中心。
社会服务与影响力
- 技术服务与推广:江苏淡水所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为渔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该所研发的斑点叉尾鮰新品种“江丰1号”已在江苏、四川、安徽等主养省份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优质苗种短缺和种质退化的问题。
- 国际合作与交流:江苏淡水所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例如,该所的博士团队对拓恒物联湖泊水上平台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指导,推动了湖泊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商用。
江苏淡水研究所的所长是谁?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所长是潘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