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是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的核心环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的核心内容及执行要点:
一、会诊管理制度
-
目的与范围
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疑难病例,明确诊疗方案。
-
分类与分级
-
分类 :科内、科间、急诊、院内/院外、远程会诊。
-
分级 :急会诊(10分钟内响应)、普通会诊(≤48小时)。
-
-
职责分工
-
医务部:制定制度、协调会诊、收取费用。
-
科室主任:审核会诊申请、组织会诊、监督执行。
-
医师:填写申请、参与讨论、记录会诊意见。
-
二、会诊流程规范
-
会诊申请
-
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申请表》,附上病历、检查结果等。
-
科室主任审核,24小时内反馈。
-
-
会诊安排
-
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患者及家属。
-
邀请专家参与,普通会诊需48小时内确认。
-
-
会诊实施
-
主治医生介绍病情,专家提问讨论。
-
记录讨论要点及专家意见,形成《会诊记录》。
-
-
会诊结果反馈
-
主治医生撰写《会诊意见书》,24小时内提交。
-
相关科室调整治疗方案,并跟踪后续治疗。
-
三、执行情况与质量保障
-
时效性要求
-
急会诊需10分钟内响应,普通会诊不超过48小时。
-
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会诊单自动流转。
-
-
人员资质与责任
-
急会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普通会诊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
会诊专家需按时到会,特殊情况需提前协调。
-
-
记录与档案管理
-
会诊记录需双人签字,存入患者病历。
-
定期对会诊流程进行质量评估,持续改进。
-
四、特殊场景处理
-
远程会诊 :通过视频平台进行,需提前测试设备。
-
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针对重症/疑难病例,由3个及以上科室共同讨论。
-
会诊争议 :通过病例讨论制度,明确诊疗方向。
通过以上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医疗机构可有效提升诊疗效率,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精准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