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一种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正常使用情况下对后茬作物一般没有影响,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具体如下:
- 正常情况:草甘膦入土后很快与铁、铝等金属离子结合而失去活性,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低,且需要接触到植物的绿色组织才能发挥灭杀效果。因此,按照正常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喷施草甘膦后,经过 7-10 天左右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不会影响下茬作物的种植。
- 特殊情况
- 使用不当:如果草甘膦使用浓度过高、用量过大,或者使用了劣质产品,可能会导致土壤中草甘膦残留量增加,从而对后茬作物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随意增加用药量还可能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 土壤条件不利:草甘膦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降解速度不同。在酸性的砂质粘壤土中,以及低温、干旱的条件下,其降解速度会变慢,残留时间延长,进而增加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的风险。
- 作物敏感:不同作物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一些对草甘膦较为敏感的作物,如辣椒、西瓜、蔬菜等,即使在正常使用草甘膦且经过安全间隔期后,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使用草甘膦后的田块种植辣椒,辣椒幼苗可能会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
为减少草甘膦对后茬作物的影响,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浓度,避免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施药。对于敏感作物,可先进行小面积试验,观察无药害后再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