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九段线”是中国对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划界方式,其形成与调整涉及历史、法理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历史演变
-
从“十一段线”到“九段线”
1947年,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位置图》中首次以未定国界线形式标绘了“十一段线”,明确南海诸岛归属范围。1953年,为缓和与越南的外交关系,删除了北部湾附近的两段线,最终形成现今的“九段线”格局。 -
早期雏形
九段线的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中的U形断续线。该图首次将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大群岛,并纳入中国疆域范围。
二、历史依据与法理基础
-
长期管辖与开发
中国自秦汉时期已开始在南海进行渔业、航行等活动,隋唐时期进一步强化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渔民长期在南海岛礁生活并开发资源,形成历史性主权依据。 -
国际法认可
二战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需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南海诸岛。1947年划定的十一段线得到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欧洲列强亦长期尊重中国对该区域的主权。
三、地理与战略意义
-
地理范围
九段线北起巴士海峡,南至曾母暗沙,西至纳土纳群岛,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覆盖南海60%的海域。线内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
资源与航道价值
南海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且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国际航道。九段线划界不仅明确中国主权范围,也保障了国家战略利益。
四、国际争议与立场
尽管九段线在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但20世纪70年代后,周边国家因资源利益提出争议。中国始终坚持九段线是基于历史主权的合法主张,并强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