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有多份医改新政策文件出台,以下是一些主要政策及其解读:
公立医院改革
- 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院编制将依据服务量、学科建设等指标动态调整,打破医生 “终身制”,建立人才退出机制,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需求。
- 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提高手术、诊疗等技术劳务项目价格,降低 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这一调整体现了医生的技术价值,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过度检查。
- 薪酬体系重构:缩小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差距,控制同一医院不同科室间收入差异。对儿科、精神科等薄弱学科给予政策倾斜,有利于吸引和留住这些学科的人才,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发展。
基层医疗升级
- 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 2027 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将覆盖 90% 以上县区。通过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实现 “小病不出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 设备与人才双下沉:财政部拨款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配备 CT、彩超等设备,同时推行 “县管乡用” 人才机制,鼓励三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定期下沉基层,职称评定向一线倾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 智慧医疗进村:国家卫健委计划 2027 年前实现基层 AI 辅助诊断全覆盖。借助智能系统,可提高基层医生诊断准确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准确的医疗服务。
全民健康保障
- 慢性病防控体系强化: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加强慢性病管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负担和医保压力。
- 重大疾病早筛工程:宫颈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症筛查将覆盖更多人群,提高早诊早治率。早发现、早治疗能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疾病负担。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按绩效付费等新模式全面推开,推动医院从 “多开药多检查” 转向 “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药品价格与支付改革
- 价格形成机制:新药实行 “企业自评定价” 制度,鼓励药企研发创新,同时通过多元支付缓解患者负担;老药通过集采和智能监测严控价格。对医保定点与非定点机构实施差异化定价,既保障医保基金控费能力,又促进市场化竞争。
- 丙类目录设立:专为高值创新药设计,与基本医保目录互补,强制要求商保覆盖目录内药品,提高创新药的可及性和支付保障水平。
医保省级统筹
重点在基金统收统支、待遇清单统一,缩小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建立 “调剂金” 机制,实现富裕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可保留部分特色医保项目,兼顾统一性与地方特殊性。
分级诊疗推进
一方面,7500 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充实基层,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并允许多点执业;另一方面,推进县域医共体 “人财物” 一体化,借助智慧医疗,如基层 AI 辅助诊疗系统,提高基层首诊率,推动双向转诊无缝衔接。
预交金制度改革
2025 年 3 月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将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减轻患者预付资金压力,提升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