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
阿里地区, 位于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 ,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它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地区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毗邻。阿里地区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总面积约为33.71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因此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
阿里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至5世纪,当时这里建立了象雄王国,后成为吐蕃属地。在历史上,阿里地区曾被称为“羊同”,在公元843年左右,这里出现了地方割据政权,阿里作为地名一词开始出现。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阿里的称呼各异,如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
1956年,成立阿里“基巧”办事处;1960年,建立阿里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成立阿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69年,中共中央决定阿里地区党、政、军工作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1980年1月1日重归西藏自治区管理,军事工作仍隶属新疆军区。
阿里地区是西藏乃至全国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是国家安全屏障的西部战略要地,也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国家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基地。阿里地区还是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
阿里地区的行政区划截至2020年底,总人口约为12.86万人,全地区共设7个县,即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改则县、革吉县、措勤县,辖3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居),居住着藏、汉、蒙、回、维等34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