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其“锁边”工程是近年来生态治理的重要成就。以下是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锁边”工程的详细信息。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理和生态特征
地理位置和面积
-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 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
气候特点
- 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暖温带干旱气候,全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 夏季气温可高达67.2摄氏度,昼夜温差大,风沙活动频繁。
生物多样性
尽管气候极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仍有少量植物和动物生存。植物的根系异常发达,以便汲取地下水。一些耐旱动植物如胡杨、梭梭等在沙漠中生长,形成了“沙海绿岛”。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程
工程背景和目标
- “锁边”工程:旨在通过林草带工程、光伏治沙等措施,固定流沙,阻止沙漠扩张,保护绿洲和基础设施。
- 工程进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剩余285公里的缺口预计在2024年底完成。
具体措施
- 生物治沙: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柽柳、酸枣等植物,这些植物具有耐旱、耐盐碱的特点,能有效固定流沙。
- 工程治沙:使用草方格、高立式沙障等技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 光伏治沙:在沙漠中建设光伏板,降低风速,并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
“锁边”工程完成后的影响
生态环境改善
- 流沙固定:工程完成后,流沙不再向外蔓延,沙源不扩散,285公里的风沙通道被锁住,保护了绿洲和基础设施。
- 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5%提升至如今的15%左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经济和社会发展
- 产业发展:防沙治沙工程本身是一个产业化工程,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肉苁蓉、红枣、核桃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 旅游业发展:塔克拉玛干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程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重要成就,通过多种治沙措施,成功阻止了沙漠的扩张,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也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