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采用宏观、逆周期视角评估和应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政策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工具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平稳运行,具体内涵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宏观审慎政策是介于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组成部分,与货币政策共同构成金融监管体系。其定义包含三个维度:
-
宏观视角 :关注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状态,而非单一机构风险;
-
逆周期性 :通过政策工具抵消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系统的冲击;
-
防传染性 :防范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跨机构、跨市场传播。
二、政策目标
-
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等机制识别并化解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现象;
-
抑制顺周期性 :通过资本缓冲、杠杆率限制等工具,降低资产价格与信贷投放的同步波动;
-
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体系韧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及影响程度。
三、政策工具
-
资本与杠杆要求 :如动态准备金率、逆周期资本缓冲等,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
流动性管理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维持市场流动性稳定;
-
宏观审慎评估(MPA) :定期对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制定依据;
-
跨境监管合作 :加强国际监管协调,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四、政策框架要素
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机制,以及政策工具的协调运用机制,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的闭环。
五、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
关注范围 :货币政策聚焦个体经济主体,宏观审慎政策关注整体金融系统稳定性;
-
调控目标 :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为目标,宏观审慎政策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核心。
六、国际经验与实践
巴塞尔委员会自2009年提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后,各国纷纷建立本土化政策体系。例如中国央行发布的《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2021年),明确了政策目标、工具及实施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