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参数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用于调控跨境融资风险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作用是通过调整参数值来控制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宏观审慎参数是用于调节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关键指标,其调整直接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跨境融资)获取资金的规模。参数调高允许更多跨境融资,参数调低则限制融资额度。
二、核心功能
-
跨境融资额度调控
参数调整直接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上限。例如,2016年参数为1.5,2024年上调至1.75,意味着在资本或净资产基础上,跨境融资额度有所提升。
-
汇率与金融稳定维护
跨境融资规模的变化会影响外汇市场供需,从而对汇率产生波动。参数调高可能增加外汇供给,稳定或贬值本币;参数调低则可能收紧外汇流动性,支撑本币。
三、计算公式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的计算公式为: $$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 \leq 跨境融资额度 \times 跨境融资杠杆率 \times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
其中:
-
跨境融资杠杆率 :企业为2,中资金融机构为1,外资银行为0.80;
-
参数值 :2024年上调至1.75。
四、政策意义
通过动态调整参数,监管部门可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例如,在跨境资本波动较大时,上调参数可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反之则可通过下调参数收紧流动性。
五、最新调整案例
2024年6月,我国将宏观审慎参数从1.5上调至1.75,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防范跨境融资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
综上,宏观审慎参数是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灵活调控跨境融资规模与杠杆率,平衡金融支持与风险防控。